拱形钢结构的风载体型系数是风荷载计算中的关键参数,直接影响结构在风荷载作用下的受力分析和安全性。以下是基于相关规范及研究的总结:
1. 风载体型系数的定义与重要性
风载体型系数(μs)是描述建筑或结构在风作用下表面压力分布特性的无量纲系数,反映结构形状、开口率、周围环境等因素对风压的影响。对于拱形钢结构,其体型系数需结合以下因素确定:
结构几何特征:跨度、矢高、曲率半径、截面形式(平面桁架或立体桁架)。
环境条件:地面粗糙度、周边建筑群干扰(群体效应)、地形修正(如山区、海岛等)。
风向与风速:不同风向角下风压分布的差异性。
2. 规范中的取值方法
根据《建筑结构荷载规范》(GB 500092012)及《工程结构通用规范》(GB 550012021),拱形钢结构的风载体型系数需按以下原则确定:
(1) 直接查表法
标准体型:若拱形钢结构的体型与规范中的典型体型(如圆弧拱、抛物线拱、折线拱)相符,可直接查表(如GB 50009表8.3.1)。
示例:
对称双曲拱屋盖:风载体型系数可取 ±1.2(正压区)和 1.5~2.0(负压区)。
单曲拱屋盖:风载体型系数通常为 ±1.0~1.5,具体需结合拱高与跨度比。
(2) 参考文献或实验数据
非标准体型:若拱形钢结构为变截面、异形拱或组合拱,需参考类似工程案例或文献数据。
示例:
对于波纹钢屋盖(如拱形波纹钢屋盖),风载体型系数可能因波纹加劲而降低,取值范围为 0.8~1.2。
对于大跨度钢管桁架拱,风载体型系数需结合有限元分析或风洞试验结果。
(3) 风洞试验法
复杂或重要结构:若拱形钢结构满足以下任一条件,必须通过风洞试验确定体型系数:
1. 跨度 > 120m(条目[1]、[9]);
2. 结构自振周期 > 1.05s(条目[1]);
3. 体型复杂或位于强风区(条目[8]、[11])。
3. 围护结构的局部风压系数
拱形钢结构的围护结构(屋面、墙面)需单独考虑局部风压系数(μs1),规范规定如下:
外表面:
正压区:按表8.3.1取值(如屋脊正压区μs1=+0.8~+1.2);
负压区:
墙面:1.0;
墙角边:1.8;
屋面局部部位(如檐口、屋脊坡度>10°区域):2.2;
檐口、雨篷等突出构件:2.0(条目[8]、[11])。
内表面:
封闭式建筑内表面风压系数取 ±0.2(与外表面风压方向相反)。
4. 特殊情况的修正系数
(1) 地形修正
山区:需按GB 500092012第8.2.2条修正风压高度变化系数(η),例如山峰顶部修正系数η=1.2~2.0。
海岛/远海:按第8.2.3条修正,修正系数η=1.1~1.5(条目[11])。
(2) 群体效应
多栋建筑相邻:需考虑相互干扰效应,体型系数μs乘以干扰系数(1.00~1.20,条目[11])。
(3) 风振效应
动态风荷载:对于跨度>30m或基本自振周期T1>0.25s的拱形钢结构,需乘以风振系数(βz=1.2~1.8,条目[1]、[9])。
5. 实际工程应用示例
案例1:中小跨度拱形钢结构
背景:某厂房采用跨度30m的平面桁架拱,矢高6m(矢跨比1/5)。
风载体型系数:
主体结构:按GB 50009表8.3.1取 μs=1.2(正压区)、μs=1.5(负压区)。
围护结构:屋面局部区域取 μs1=2.2(屋脊),墙面取 μs1=1.0。
案例2:大跨度拱形钢结构
背景:某体育场馆采用跨度120m的立体桁架拱,矢高12m(矢跨比1/10)。
风载体型系数:
由于跨度>120m,需通过风洞试验确定体型系数(条目[1])。
初步估算:主拱风振系数βz=1.5,围护结构局部系数μs1=2.0(檐口区域)。
6. 规范依据
《建筑结构荷载规范》GB 500092012:
第8.3.1~8.3.4条:体型系数、局部系数、从属面积折减。
第8.2.2~8.2.3条:地形修正系数。
《工程结构通用规范》GB 550012021:
第4.6.4~4.6.5条:统一风荷载放大系数,明确主要受力结构和围护结构的取值原则。
7. 关键设计建议
1. 中小跨度拱形结构:优先采用规范表格取值,结合风振系数(1.2~1.8)计算动态风荷载。
2. 大跨度或复杂体型结构:必须通过风洞试验确定体型系数,尤其是存在群体效应或强风环境时。
3. 围护结构设计:重点关注局部负压区(如屋脊、檐口),避免因局部失稳导致破坏。
4. 施工阶段验算:临时支撑体系需单独考虑风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。
Copyright © 2006-2023 深圳市诺科空间膜结构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. 粤ICP备19124677号 XML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