钢结构焊接节点中,层状撕裂是一种常见且危害较大的缺陷,主要发生在厚板焊接的T形、十字形及角接接头中。为防止层状撕裂,需从材料选择、接头设计、焊接工艺等多方面采取构造措施介绍:
1材料选择
控制钢材成分:钢材中的非金属夹杂物,如硫化物、硅酸盐等,是导致层状撕裂的主要原因。这些夹杂物在轧制过程中会呈带状分布,降低钢材在厚度方向(Z向)的塑性。因此,应选用硫、磷等有害元素含量低的钢材,如Z向性能钢(Z向钢)。Z向钢通过特殊的冶炼和轧制工艺,提高了钢材在厚度方向的力学性能,其硫含量一般控制在0.01%以下,Z向断面收缩率不低于15%,能有效抵抗层状撕裂。
合理选用焊接材料:焊接材料的性能应与母材相匹配,同时要考虑其对层状撕裂的影响。应选用低氢型焊接材料,以降低焊缝中的扩散氢含量,减少氢致裂纹的产生,从而降低层状撕裂的风险。此外,焊接材料的强度不宜过高,以免在焊接接头中产生过大的拘束应力。
2接头设计
优化接头形式:
避免应力集中:在接头设计中,应尽量避免出现应力集中的情况。例如,在T形接头中,可采用过渡坡口或插入式接头,使焊缝金属的填充量减少,降低焊接残余应力。
改变受力方向:通过改变接头的受力方向,使焊缝和热影响区避开高应力区域。例如,将垂直于板厚方向的受力改为平行于板厚方向,可减少层状撕裂的可能性。
合理设置坡口:
坡口形式:根据板厚和焊接方法,选择合适的坡口形式。对于厚板焊接,可采用X形、K形等双面坡口,以减小焊接坡口的深度和宽度,降低焊接热输入和残余应力。
坡口尺寸:坡口尺寸应合理,既要保证焊缝的熔透深度,又要避免过大的坡口角度和间隙。过大的坡口角度会增加焊接填充量,导致焊接残余应力增大;过大的间隙则容易产生焊接缺陷。
增加接头刚度:在某些情况下,可通过增加接头的刚度来减少层状撕裂的风险。例如,在T形接头中,可在腹板上设置加劲肋,提高接头的整体刚度,分散焊接应力。
3焊接工艺
控制焊接热输入:焊接热输入是影响层状撕裂的重要因素之一。过大的焊接热输入会导致焊接接头过热,产生较大的焊接残余应力和变形,增加层状撕裂的风险。因此,应根据钢材的材质、板厚和焊接方法,合理控制焊接热输入。例如,采用多层多道焊、小电流快速焊等工艺,可降低焊接热输入。
预热和后热:
预热:对于厚板焊接或易产生层状撕裂的钢材,在焊接前应进行预热。预热可降低焊接接头的冷却速度,减少焊接残余应力,防止裂纹的产生。预热温度应根据钢材的材质、板厚和焊接方法等因素确定,一般控制在100 - 250℃之间。
后热:焊接完成后,应及时进行后热处理。后热可促进焊缝中氢的逸出,降低焊缝中的氢含量,减少氢致裂纹的产生。后热温度一般控制在200 - 350℃之间,保温时间根据板厚确定,一般为每25mm板厚保温1小时。
焊接顺序:合理的焊接顺序可减少焊接残余应力和变形,降低层状撕裂的风险。在焊接厚板时,应采用对称焊接、分段退焊等顺序,使焊接应力均匀分布。例如,在焊接T形接头时,可先焊接腹板与翼缘板的角焊缝,再焊接翼缘板的对接焊缝,且焊接方向应相反。
4施工措施
严格控制装配质量:在焊接前,应严格控制接头的装配质量,确保坡口的尺寸精度和装配间隙符合要求。过大的装配间隙会增加焊接填充量,导致焊接残余应力增大;过小的装配间隙则可能影响焊缝的熔透。
清理焊接区域:焊接前,应清理焊接区域的油污、铁锈、水分等杂质,防止这些杂质在焊接过程中产生气孔、夹渣等缺陷,影响焊接质量。同时,清理焊接区域还可减少氢的来源,降低层状撕裂的风险。
焊后检验:焊接完成后,应进行严格的检验,包括外观检查、无损检测等。外观检查可发现焊缝表面的裂纹、气孔、夹渣等缺陷;无损检测(如超声波检测、射线检测等)可发现焊缝内部的缺陷。对于发现的缺陷,应及时进行返修,确保焊接质量。
Copyright © 2006-2023 深圳市诺科空间膜结构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. 粤ICP备19124677号 XML地图